【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山雨》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赵丽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山雨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我设计这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接着,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品读要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2、美读展示。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3、阅读感受交流。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让学生通过对“融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 ……此处隐藏8916个字……极少却需要量很大的矛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出ATP和ADP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转化的具体过程是个难点,特别是对化学键的断裂和能量的变化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我将通过动画展示来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ATP中断裂和合成的化学键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以及该化学键形成和断裂时的能量是不同的,再通过板书来加深印象。
④ 模型构建(目标达成: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为了说明ATP与ADP的转化不是一个可逆反应,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模型构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但这一类活动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课堂上觉得好玩,课后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一样。所以我通过设计列表比较环节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形成知识体系。
⑤ 小组讨论(目标达成: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联系生活和利用图片认识ATP在生活中的运用,讨论、补充和完善ATP的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区别。
⑥ 小结:最后用一概念图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六册第五课《真情的回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课文,叙述了一个虽然平常但却很感人的故事。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因父亲生病,不得不以送报纸为家里挣钱减轻负担,由于他诚实的劳动,换来了订户们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使他懂得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样一个道理。文章以叙述为主,内容生动,语言平实,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创造出令人动情的效果。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理解文题包含的意思,懂得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这种真情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在教学时,紧扣课题,以此为切入点,抓住“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和“我得到了怎样的回报”这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标出,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具体教学以随机教学为主。
对于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教学,采取让学生感情朗读,评评议议,比较句子的异同点等体会句子含义。对于文章中写“我”付出真情的描写并不十分具体,通过让学生进行联想,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我”内心的惊喜、激动和感激。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评评、议议、想想、说说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来理解“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的具体含义,体会真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可贵的真情。
2、板书课题。
3、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给予谁回报?(板书:“我” 订户)
(过渡)在这个故事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送报工, “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我”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二)、立足“真情”,感悟体验。
1、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注意:根据问题,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反复地品读、回味,可以圈、划等,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感受。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想,只要书读好了,两个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A、“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指名学生回答。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最后一节前半部分,自己轻声读一读。
讨论:“绝活”这个词明白吗?(超出一般的本领、很不一般的本领)
上面怎么用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超出一般的本领,表示特殊意义)你能想象一下,别的邮递员是怎样施展这个“绝活”的吗?(指名学生做相关的动作甩、扔、抛……)
“我”是怎么做的?(依旧……依旧……)
“两个依旧”说明什么?(哦,原来我的真情就表现在不管是骑车送报还是肩挎大包步行送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也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我都坚持认真负责地把报纸送到订户家里。我一直是怀着真诚的感情来送报的。我一直是诚实劳动的。)(板书:诚实的劳动)
也请大家怀着这份真诚的感情来读这句话。
B、“我”的真情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指名学生说,指导朗读相关段落,并指导概括。
(1)、“对我非常客气”;
(2)、推荐新订户;
(3)、多给小费;
(4)、圣诞礼物(送辆新车;圣诞卡;真诚祝福;)等
3、从订户对我的回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订户对“我”的“回报”是随着“我”的“真情”的不断付出、对“我”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步丰厚的。你知道原因吗?(这实际上就是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动了订户们;“我”真情的付出得到了真情的“回报”! 订户们真情的“回报”!激励“我”真情的付出。我诚实的劳动换来了订户们的关怀与爱意。我还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4、指名说,作相关的评价。
5、小结:这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那么当初“我”在真情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呢?
6、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小结:“我”真情的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而我却得到了订户们丰厚的回报。这使我永远记住了——引读最后一句
板书:诚实的劳动 关怀与爱意
7、归纳板书: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三)、超越文本,倾吐真情。
1、 体验真情: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2、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3、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永远把它记在心中。
4、 学到这儿,大家一定感慨万分!我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一两句精练的语句写下来,在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就是你的小名人名言,也可以把它当作你的座右铭。
5、 指导学生写自己的感受。
6、 交流汇报,教师作及时评点。("真情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真情的回报!""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情!")
7、请大家大声地把自己的名言读一读,这是你的名言,请你永远地记住它,让它成为你人生的坐标。
8、是啊!只要我们献出一份爱,也就献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换来人世间真情的回报!此时此刻,老师也想倾吐一下自己的心声,有一首很好听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听,(师唱《爱的奉献》后播放这首歌。)
四、说板书设计:
真情的回报
“我”——订户
诚实的劳动——关怀与爱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