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影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影说课稿1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竹影》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课是七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本单元为人类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前面已经编排有《社戏》《安塞腰鼓》两篇文章。本课,丰子恺先生用绘画的笔为我们展现了几个儿童初窥美的门径的过程。盎然的童趣,非常切近学生的生活;淡雅的竹影,又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可以在这一课中继续巩固前两课所学的品析鉴赏的方法,所以本课是对前两课的有益的补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于初一的学生,夯实基础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把字词积累作为知识目标之一。
2、能力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应该“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品读、感受、交流的习惯,但我校的学生基础还很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习惯,巩固学习方法。所以我把本课能力目标定为(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2)感受美的景色描写,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3、情感目标:在激趣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中国画有所感悟。
4、拓展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感受美的景色描写,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正是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
四、说教法、学法
1、默读法:这篇文章较长、适合练习快速阅读,因此在第一遍了解概括大意时用默读法。在学生默读时,提示他们标记“一好二疑三关键”的句子,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又为下文品析作准备。
2、情景联想法:第二便跳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亮点时会涉及到生动语句的赏析,学生可用情景联想法领会文字的美。
3、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按照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六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预习时,可在组内了解作者,扫清阅读障碍、提出不懂问题等等。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破教学重点。针对初一学生爱表现、喜攀比的心理特点,可利用“小组积分”进行评价。
五、教学程序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以“激趣导入——说说‘竹’字”“自主阅读——明确大意”“品位朗读——体会童趣”“延伸提高——欣赏佳句”“课堂小结——谈谈收获”“布置作业——当堂检测”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1、激趣导入——说说‘竹’字
以“你看到竹想到了什么”为线,让学生说出竹的相关情景或典故。如“独坐幽篁里”、画竹的名人、竹子的象征意义等。不在多少,让学生体会到一点竹子的高雅。
我设计的过渡是:你知道吗,高雅的竹子也可以在游戏中“玩出来”!漫画大师小时候就有这样一段经历。
2、自主阅读——明确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3、品位朗读——体会童趣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最能表现童趣、童真的语句,在品析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也可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童年的游戏体验。
4、延伸提高——欣赏佳句
在这一环节,继续进行小组合作。用“我也发现了美”为线,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发现文中的“亮点”。学生基本能按前两课训练的方法赏析。在小组内的朗读、赏析能调动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即便是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反复厅、经常记,对自己也是非常有益的。赏析全班交流后,预留出3分钟让学生背诵。
5、课堂小结——谈谈收获
这部分完全放给学生,学生可以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不强制要求哪一方面。比如可能会谈绘画艺术的理解,可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就家长怎样教育孩子谈。
6、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作业:沈复从蚊子身上,产生联想得到物外之趣;丰子恺从绘画竹影中得到了艺术的启蒙,那么你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请写下来。
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我设计的检测有:
(1)听写:参差不齐、惬意、口头禅
(2)默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总之,在课堂上的创境、交流、积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用“你想到了什么?”“我来说童趣”“我也发现了美”为线,引导学生组内平等交流,敢说、愿说。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小组合作中的习惯、探究就如同流水,把学生一点点带进语文世界。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竹影说课稿2【教材简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
【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
创造性地学习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有机渗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语文,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课题,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 ……此处隐藏19426个字……如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所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的广大。”本文就是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小事却传递了一个大道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文中优美的自然景物、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如同一幅中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读罢文章,不禁让人追忆一段似水年华;咀嚼一味童趣之美;唤醒一缕童真之思。
二、说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作为第一个目标。对于初一的学生,夯实基础是很重要的。
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三个孩子在庭院的种种游戏,引出父亲与孩子们对中国画的讨论。此文用笔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3.品读课文生动的描写,体味童趣美、感受语言美。
充满童趣、生动的描写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用生动细致的刻画、巧妙地比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月夜的景、物、人刻画的生动传神、富有情趣。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4.理解课文,体会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
文章并没有单纯写孩子们的游戏,而是不惜大量的笔墨,写父亲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画。父亲传神的讲解,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结尾,孩子们的意犹未尽,华明的依依不舍,和“我”再欣赏挂在中堂吴昌硕的墨竹的感受,都说明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很好地揭示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这一主旨。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引导、理解、体悟”等词语,彰显了我的教学理念。我采用朗读教学法、美点寻踪法、引导感悟法教学。引导学生从初读、品读、体悟〔初读——理清课文思路(看天看月看人影——描竹影——谈中国画);品读——体味童趣美、感受语言美)、体悟——探究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自由品评法和朗读、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语:“月下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宁静的柔美的月光下,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约在一起,走到院子里来,做起来各种有趣的游戏,正是这些游戏,让他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丰子恺的散文《竹影》。
【设计意图】: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用音乐来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一段往事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这是理解课文的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下一个板块,深入学习。
三、感受童年之趣
1.大家认为是“有趣”的,那么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充满童趣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前后排同学可以讨论。(课件)
2.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答到以下一些方面:华明来时的影子像青蛙跳;华明的不请自来,无让而坐;小伙伴们对弟弟所提问题的探讨;大家对水门汀上竹影的赞美、描绘;我们十分自得地将自己的作品比作名家的大作??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调皮、可爱、爱刨根问底、注意了容易转移等天性,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一份童趣、童真。有些语句应让学生读读,读出那份童趣。
3.在同学们的眼 ,这群孩子是这么的有趣,那么在他们的父亲眼中是否有趣呢?请画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这一部分的寻找和感受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会让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会勾起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的美好回忆,这将为后面的环节打下一个基础。
四、品味物外之美
1.美美地找: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找出你觉得美的语句,用“我觉得__________很美,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品读收获。(课件)
2.美美地品: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有可能会答到:傍晚时光的美、月光的美、月光下竹影的美等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引导,同时可采用“置换法”、“删除法”等方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课文语言的精美、传神、意蕴丰富。
3.美美地读:教师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读一读,读出那种韵味,读出那份情思。
4.小结:大家谈的都不错,老师小结了一下,同学们从这几方面来品味语句的:①用词的传神 ②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③语句中某些词语的表现力 (课件)
今后大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赏析语句。
【设计意图】:本板块设计意图有二:①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是散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所以本板块是本节可的重点之一。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过渡:孩子们玩的忘乎所以,以至于“我”的父亲走近也毫不知晓,但恰恰是父亲的到来,给了我们更多的收获。
五、悟物外之思
文末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味呢?(课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适当加以指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儿时与伙伴们天真烂漫的描竹影游戏活动及父亲把孩子们带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的事,揭示了生活中处处包含着艺术和美。”方面来理解。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碰撞,产生美丽的火花;同时,个体的片面认识趋于完善。也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升华到理性的感悟。
过渡:这些孩子乐在其中,不禁也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么我们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六、迁移——由文本到自我
那么你们是否和作者一样,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收获的呢?能不能讲一讲让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教师作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个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艺术和美,加强语文与生活得联系。
七、 结语:刚才同学们讲自己的经历说得真好。在不经意之间,你们就得到了不少的收获。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你们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游戏还是学习,你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们,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
(课件)赠给同学们一句话——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将会发现艺术和美无处不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