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塘》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8 02:10:07
《小池塘》教学反思

《小池塘》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池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池塘》教学反思1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每一次上课教给学生的同时我们自己收获到的往往更多,在这节课中,我受益颇多。

一深入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基础

《我爱门前的小池塘》是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清新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厚的情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清清亮亮、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小池塘。文章分为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通过植物、动物、青山白云对小池塘的喜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全文以“爱”贯穿始终,作者将自己的对小池塘的喜爱体现在小池塘周围的景物上,让人读起来觉得欢喜,传递给读者一种快乐的情绪。最初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只是很肤浅的认为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小池塘的美丽,而忽略了关键字“爱”,一篇没有感情的文章如何能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呢?而且作者巧妙地运用池塘周围的景物将文章写得妙趣横生又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想必作者作此文中心中定是充满了满满的欢喜,最终一字一句的将心中充盈的欢喜写下来。想来在拿到教材的时候我往往最先做的不是把教材反复的研读而是急着去翻教参看看该注意什么?该怎么设计更好?而这些教参上的东西有多少是我自己的呢?这样的“拿来主义”没有透彻的理解怎么能走进作者的心,体会到文中的情呢?

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文章的情感、教师的解读、学生的学习过程都需要一个自然的教授过程,于是教学设计成为了一节课的关键,《我爱门前的小池塘》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注重了“情”“趣”二字。以“情”贯穿始终,通过教师的过渡语和总结时时刻刻向学生传递着作者对小池塘的爱,使每个自然段的分段教学浑然一体而又层层深入。每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把握着学生的兴趣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低年段的教学特点,如第二自然段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就是小池塘周围的花草树并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兴致高昂,激发了儿童独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抓住“情”“趣”实施的教学行为充分展现了我校实效课堂的魅力,每一个字词的练习巩固,每一个语言训练点都落到了实处,字、词、句、背诵、语言训练、想象训练、写字训练一个都没有少。

三用心关注学生是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老师必须时时关注学生,因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全在乎于学生的反应。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趣的话题、及时的鼓励、交错进行的学习方法都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好方法。关注学生不仅仅只能停留在注意力上,如何让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会说到会说这都需要老师关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求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像个朋友一样在他不会读的时候指导一下,在他不会说的时候启发他一下,走进孩子的心里,做一个良师也做一个益友。

这节课已经上完了,回想一下我学到的又岂止是教学技术更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王校长手把手的教我、梁校长的指点迷津、罗主任一点一滴的叮嘱、望望的舍命相陪等等我都深感于心。一节课凝聚的是一群人的智慧,一个人的背后有那么多双手的支持,这节课真是让我学到了太多太多……

《小池塘》教学反思2

上完《小池塘》公开课后,细细体会这节课的得失,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课文通过对池塘里水波、芦苇、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得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设定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的发挥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五彩的世界”。孩子们善于发现,他们喜欢把他们知道的,别人还没发现的说出来,头脑很活跃。

但是这节课,因为课前准备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注意到,导致这节课有一些遗憾。第一:对课标把握不准去,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默读,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默读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但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不会默读,一般从二年级才可以训练,学生需要在训练中逐步做到,这点我需要注意。第二:关于比喻句,在教学中,我有一个解释比喻句的环节,让学生理解比喻句,这是很不妥当的,让孩子们自己造比喻句的时候前面的铺垫不够,导致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除此之外,PPT的页数过多,应该删除一些重复的内容,上课朗读指导的方法太单一,效果不好。这堂课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继续去反思,作为老师,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好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孩子们更乐于学~

《小池塘》教学反思3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天上的白云,远处的青山,也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池塘里。看到许多同一课时的教学处理比较简单直接,多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展示这样的景象。可我觉得好像并没有让学生感触到白云、青山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反复的读过这段话,它其实就是描写的小池塘很清亮,倒映出了天上的白云、远处的青山。读着、读着使我一下子联想到了照镜子时人们的那种喜爱自己、欣赏自己心理。在引导孩子们学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云和青山为什么喜欢小池塘?你们照过镜子吗?照镜子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呢?学生很快的联系到了自己平时照镜子的生活经验,进而把这种经验带到文中的白云和青山的身上。孩子很快的感触到因为白云、青山也和我们爱美的小姑娘一样喜欢照镜子,他们把清清亮亮的小池塘当作了镜子呢!把自己美丽的身影也投到了小池塘里,这样小池塘也更美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时,很自然的读出了白云、青山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学生也在感触了小池塘像镜子一样清亮的美丽后不由得喜爱这个小池塘。

在解决课文重点段:今年夏天,池塘里又长出了睡莲,水面上铺满了圆圆的绿叶子,叶子间盛开着美丽的花。这段话的学习中扣住什么是“盛开”?这个词的体会是让学生结合句子做出花儿盛开时的姿态,感受花开的正旺,非常繁茂。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说说: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一般会很快抓住“铺满”这个词来说自己知道了池塘里的睡莲很多,都快把池塘占满了。从”铺满 “这个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以年级的学生就稍有难度了,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自己平时会铺什么?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铺床、铺桌布把这些东西铺平展。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时,学生在联系了生活后顿悟铺字写出了睡莲的叶子在小池塘的水面上舒展的生长的样子。在小结时,我说这个“铺满”用得多好啊,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小池塘里的莲叶多,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莲叶在水面上舒展的生长的样子。这一节课上下来,孩子们的情绪都很高涨,特别是要孩子们说出对小池塘感情的话时,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够说的不错,也 ……此处隐藏8421个字……又在说什么呢?”

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小池塘》教学反思13

上完了,不知是一种内心的空洞,还是装的太多被一下子“宣泄”完的感觉,总不是个味。

回忆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死命地“搬”教案,几乎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组织。只记得我不停地讲,不停地导,跟着是不停地紧张……

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这节课的得失,体会着沈荣老师的话,要说的确实很多。

一、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教学方式,而是教学内容。

这阵子学校正在为各科教学征集游戏活动,脑海里几乎溢满了游戏,溢满了活跃。也是,印象中,低年级的课堂要是没有几个游戏,几个活动来组织教学,孩子怎会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搜集、整理、实用,然后就是等着收获“喜悦”。为此,乐次不彼。然而,这正如沈老师所说“无谓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与教学目标脱节的游戏、活动能有多大的实用?能给小朋友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反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确实,反复体会其实效除了增添一点“躁动”,所剩无几了。记得在上课前,对于《小池塘》的这课教学设计,我作了很多的工作。我曾构想着为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个环节的“闪亮”寻找可能的机会,然而,目标中所说的实实在在地理解词语,认读课文,我又作了怎样一番努力呢?似乎可以用“没”来回答。看来任何虚的都是假的!关键的不是教学方式的五花八门,而是心有内容,心有学生。

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孩子原本都是些听话的小精灵。老师让他说,他就说;让他做,他就做。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简直不是简单地顺从,而是盲从了。但是有时他们也失去了“听话“这一本领,那时就会让你――教师心情烦躁。今天的课堂就是这样。此时在烦躁之余,静下心来追寻他们“失控”的原因,“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理总在我耳边回响。我的设计出了问题,原本要讲的,课前他们通过多渠道的读全明白了,或者都有了浅层或深入的了解,那这课对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吸引力呢?孩子善于发现,喜欢成为一个发现家。他们乐于把他们熟知的,他人未发现的讲出来。他们喜欢漫无边际地“瞎”扯。这是孩子用来吸引他人的方法。然而课堂上一旦这成为了主题,那还要课文干什么呢?文本的深入体会就很难落实。而在此学生的认知就很难得以提高,他的想法还是从前的。学习这一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总之,为了孩子正确的发展,我们在设计教案上必须落到实处,以孩子原有认知为基础,好好地考虑该教些什么。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的好课。

惟有懂得思考的老师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时刻牢记着!

我想此刻的感觉应该等着我去落实行动了……

《小池塘》教学反思14

春天的小池塘景色明丽,课文运用了许多打比方的手法将小池塘写得优美动人,学生读起来很享受。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五彩的世界”,我仿照课文的句式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说话训练:倒映在池塘里,像。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大苹果;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只小风筝;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巨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闪的萤火虫……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同时,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让孩子理解汉字间架结构之间的美,我则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吹”的口字旁比做是人的嘴巴,不能写得太大;把下边的“人”比做是一个人的腿,要又细又长些。

另外,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拓展练习说话。下面是我们班小朋友的“杰作”:柳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疾弛而过的飞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闪的萤火虫;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潜水艇;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把锋利的剪刀……

当然,我的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后面的教学中多多努力!

《小池塘》教学反思15

《小池塘》就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对池塘里水波,芦苇,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开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五彩的世界”。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启发孩子,引导孩子大胆想象。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先整体感知课文,后精读课文具体感知,后背诵课文升华感情,最后是知识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小池塘和五彩的世界。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认字、识词、读通课文,教学要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往往在课文的导入部分花心思、花时间,其实导入需要紧扣教材采用最简洁有效的方法,比如提个小问题、猜个小谜语,只要引起孩子的期待心理,让孩子想学就行,不宜让导入阶段偏长。一下的学生已经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进而读顺课文。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心里一定要清楚哪些字词是重点难点,要多加指导,简单的就很快过关。这时,老师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如果他们都能够把字词掌握好了,说明老师的教学基本扎实到位了。教学手段也可以多样变化,有时让同桌互相指导,有时让四人小组活动,有时请几个同学起来比赛,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能够集中,也乐于参与。低年级的课文不长也不太难,教师要留给孩子时间自己去学字词、读课文,让学生慢慢学会自己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其中有理解知识点、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的渗透。要上好第二课时,教师就必须紧紧扣住“读”,以读促读、读中见悟。比如我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注意到了指导孩子们一句一句地朗读课文,通过画面、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如果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眼前出现了文本描绘的画面,他们就能够绘声绘色地读好课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物非常恰当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导学生看画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材的语言美。月牙弯弯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闪亮,所以像许多闪亮的珍珠,其中的确有值得体味的地方。另外,语文老师也可以用简笔画等方法配合理解课文,我画了椭圆的小池塘旁长满了芦苇,就能让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说小池塘像“大眼睛”了,如果在旁边再画个人的大眼睛一比较,就更加形象明白了。

我们一直在追求“有效教学”,那就要有“惜秒如金”的意识,抓紧课堂的每一秒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收获更多!

《《小池塘》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