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故事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成语故事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成语故事有感1《成语故事》是我们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一本课外书,虽是本课外书,但绝不比语文教科书逊色,内容不仅十分有趣,而且能学到许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小故事,并且其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不像《成语字典》里那样深奥,让人摸不着头绪。就拿“老马识途”来说吧!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刺骨的寒风吹得士兵们瑟瑟发抖,像点火取暖,可是带去的火种,早已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起,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可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一气之下,就在和尚头上重重地敲打了几下,说道:‘照你这么说,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倒是不爱你了,所以我只好打你了,请你原谅吧!’”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充分体现出了那和尚的自作自受。
再来便是故事下方的出处和释义了。有些类似于词典中的出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兴趣的话,可以多留意一下这部分。释义则是整个故事的精华,也就是成语的意思。这一处的内容十分容易让人读懂,并且捉住了整个成语的中心思想。不至于跟字典似的,让人不愿意看,即使看了也不一定完全明白。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是小学生学习和记成语的好帮手,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位亲密战友,若是没了它,学习成语便成了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在这里,请大家允许我说一句话:成语故事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的话,那么绝对值得你一看!喜不喜欢,你看了以后便知道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2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半途而废”、“滥竽充数”“毛遂自荐”三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恒心,任务没有完成就放弃。所以我不能做一个“半途而废”的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在行家里充数。所以我不能做一个“滥竽充数”的人,而要学有真正的本领,有真才实学。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高奋勇推荐自己承担某种重任。所以我要做一个“毛遂自荐”的人,让生活锻炼自己。
看完了这本书,我要做一个“毛遂自荐”的人,而不要做“半途而废”和“滥竽充数”的人哦!
读成语故事有感3最近一段时间,听说电视台都在放穿越剧,而我也迷上了文言文之类的书,寒假书单里的这类书我都很喜欢。我自己还在书店挑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它教我学会了三百多个成语,了解了每个成语的意思、由来以及成语背后隐藏的精彩故事。
读着这些历史悠久的成语,再想到我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仿佛有着“穿越”的感觉哦。比如成语“一诺千金”就是教我们说每一句话都要守信用。想想我自己,答应爸爸妈妈做事情要雷厉风行,但是总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去做,失去了起码的诚信。妈妈说:“你这做法要是穿越回古代,那重如千金万金的诚信就全没了。”真让我惭愧!
成语从古到今一直都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天,我和爸爸路过景区的一家自行车出租点,看见门口贴着一张广告画,上面印着:“骑乐无穷”四个字。看到这几个字,爸爸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我忙说:“这个应该不算写错的。”爸爸说:“嗯,应该是故意的穿越吧。”我想了一想,觉得很在理。我跟爸爸说:“看看现在的商家,能把成语活学活用,真有才。”爸爸严肃地说:“这样的活用有利有弊,人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学过‘其乐无穷’这个成语,以后写的时候容易出错,这样岂不是误导了小朋友吗?”我想了想说:“那是不是应该在穿越的成语旁边注明正确的成语呢?”正当我跟爸爸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个话题的时候,听见一位游客在称赞杭州人真是会做广告,把成语用得活灵活现的。我跟爸爸听了都开心地笑了。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再想到成语在生活中的“穿越”故事,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生,首先应该踏踏实实地学好成语,然后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合情合理地活学活用每个成语。
读成语故事有感4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它的弯曲的身体。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吐“丝”的.并不是蝮蛇,而是那些猎物,“丝”是红外线,人和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放射着红外线,而蝮蛇头部的热感应器能接收红外线,因而就能准确感知猎物的位置;该我了,我先选了个位置站好,估计了一下离目标的距离,心里盘算着怎么走才能找准位置。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他家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一天,一位到他家喝酒的朋友,把倒影在酒杯里的弓误以为是蛇,吓得生了病,吃了很多药也治不好。乐广不明白酒杯里怎么会有蛇,想了很久,才明白是那张弓的倒影。他告诉了朋友,朋友心中的疑虑 立即消失了,病也好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在心中怀有太多的疑虑,而应该想办法去消除疑虑,而很多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明的。这让我想起我平常碰到的一些事情:
我以前不敢一个人在家里,就算在家的时候,我也要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有时候听到厨房里的碗轻轻一动发出一点点响声,我就已经被吓得缩成一团了!爸爸妈妈回来告诉我,这是风吹动了碗,我这才放心了下来。
前几天我到同学家玩,不小心手指被门缝夹了,好疼呀,我当时还以为手指会掉下来,非常担心,哭了。后来仔细看了又看,才发现原来只是流了一点血而已。于是,我又开心的笑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5成语故事这本书相信大家一定都读过,成语故事书不仅能理解成语意思,还能学到成语,再配上插图,就更完美了。成语故事比成语词典可好看多了,成语词典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都是古文,看了还不一定明白。
就拿老马识途来说吧,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齐军走进了迷古瀚海,这里一片沙漠,荒无人烟、风大天冷。用这一句话就可形象出沙漠的环境。
再说说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吧,一丘之貉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不务正业的人。说到这我便想到了一个故事:在汉宣帝的时候有一个叫李恽的人很有名他父亲是当朝宰相,母亲是司马迁的妹妹。当是朝廷风气非常不好,经常有人收贿赂。他便整顿里这个不良风气,得到人们的称赞,却无意间得罪了太仆戴长乐。李恽得知单于被人杀了,便说世代君王都是如此听信小人谗言、杀害忠良。这话却被长乐听见了,一个劲的在皇上的面前说李恽的坏话,皇上下令革去李恽的官职。
成语故事真的很好看,值得你去一看。
……此处隐藏1925个字……起来了邻居家晚上是点蜡烛的,匡衡向邻居家借蜡烛了,可是邻居不借蜡烛给匡衡。匡衡想啊想,有了好主意,想出了好办法,正好邻居家和匡衡家之间有有一堵不厚的墙,匡衡就在墙上挖了一个洞,光就射了过来,匡衡可以读书了,匡衡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毅力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能做好!
读成语故事有感11“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毛泽东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
读成语故事有感12我个人认为《成语故事》是一本很棒的书,也是我们成长中必读的书,它会使我们更加优秀。《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而《中国成语故事》这本成语故事书也写了许多古今闻名的成语故事,如《近水楼台》、《余音绕梁》、《鸡犬不宁》、《驴鸣犬吠》、《奉公守法》等成语故事,这些故事对我们小学生既能“益智”,又能“养性”,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从中懂得更多知识。
所以,我在星期六那天,阅读起《中国成语故事》来。当我读到《玩物丧志》这个成语故事时,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写信劝武王的事所感动。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灭了商朝以后,号召远方各国都来臣服周朝。
有一天,旅国来了一位使者,送给武王一只名叫獒的大狗。这只狗有四尺多高,两眼十分机灵,深得武王喜爱。从此,武王每天都顾着玩这条大狗,连国家大事也不顾。
后来,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丧志,连忙写信给武王,劝他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应该励精图治。武王看了这封信,忽然反省过来,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奭的话很对。从此以后,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不敢荒失,周朝的统治也得到了发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志向。学习也是一样,不能沉迷于玩乐,荒废学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成语故事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读成语故事有感13《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
《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毛泽东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害群之马”这个成语见的多,它的典故却是才了解,原来治理国家和放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对马群有害的坏马罢了。朝廷上,只是将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扫除而已。这个以小见大的道理,就那么简单。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勤能补拙”,既然我的基础不好,就要“亡羊补牢”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14这个暑假,我读了《成语故事(2)》这本书,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共收录了150个成语故事,有上古时期的、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汉朝,亦有西汉、东汉,还有唐朝、宋朝、清朝等朝代;有关于战争的、神话的,也有关于平民百姓的、朝廷重臣的故事。
这本书告诉我:不管是在写文章还是说话中,恰如其分的使用成语不仅可以节省笔墨,是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丰满,并且更加显示出文采的出众。要想达到对成语的准确和恰当的运用,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意思和原本的来源。但是,由于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想要了解成语的背后的故事和详细情景,似乎并不是多么容易;再加之文化典籍的艰涩,古汉语知识多为今人不熟悉,更加造成了对成语的来源和实质的模糊,甚至误解。以致造成成语使用的错用、误用,闹出很多笑话。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为光辉灿烂的成果之一;成语更是语言文字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者短句。成语多来自浩瀚若海的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这些成语,有的是历史故事的概括,有的是古代战争的记录,有的是传说故事的精髓,有的是诗词文章的摘录,有的来自众口交传的传说。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称,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读了这本书,我对成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以后写作有了更大的帮助。
读成语故事有感15暑假里过生日时,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本书《成语故事》
看了这本书,我不但知道了许多成语,而且知道了它们的由来。看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许多我国历史上的名人,比如“磨杵成针”里的诗仙李白,我还学过他的《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呢。三顾茅庐里有诸葛亮和刘备。我最喜欢听爸爸讲三国演义了。书里还有很多童话故事。比如夸父追日、开天辟地等等。
一个个成语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的窗户,使我领略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成语,可谓是中华汉字的精华,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悬梁刺股”、囊银映火”告诉我要勤奋学习,不能“玩物丧志”“不学无术”;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和朋友要“同甘共苦”“风雨共舟”;对待别人要“与人和善”,不能“心怀叵测”。
我感谢《成语故事》教给我这么多到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